平衡膳食與營養!
30年來,我國居民膳食模式發生了很大的變化,高能量、高脂肪和低碳水化合物的飲食模式增加了心血管疾病、2型糖尿病等慢性疾病的發生率。同時我國居民蔬菜攝入量不斷下降、水果、大豆和奶類等攝入量仍處于較低水平,導致了B族維生素及鈣等微量元素的攝入不足。
中國幾千年的歷史記載了很多飲食養生的思想,如《黃帝內經》中提到的“五谷為養,五果為助,五畜為益,五菜為充”的飲食原則。食物可以分為五大類,包括谷薯類、蔬菜水果類、畜禽魚蛋奶類、大豆堅果類和油脂類,不同食物中的營養素及其他有益膳食成分的種類和含量是不同的,食物多樣化可滿足人體對各種營養素的需求。
我國健康教育和公共衛生政策的基礎性文件是《中國居民膳食指南》,也是我國推動食物合理消費及改善人群健康目標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為適應居民營養健康需要,提高居民健康意識,幫助居民合理選擇食物,減少或預防慢性疾病的發生,我國于1989年首次發布了《中國居民膳食指南》,1997年和2007年修改和發布了第2版和第3版。在以往版本的基礎上,緊密結合我國居民營養問題和最新營養科學進展修訂并發布了2016版《中國居民膳食指南》,其核心內容包括六條:
碳水化合物,蛋白質和脂肪是三類產能營養素,平衡膳食中提倡三大營養素占一天總能量的比例分別為碳水化合物50-65%、蛋白質10-15%、脂肪20-30%。人體的能量消耗主要用于基礎代謝、食物熱效應和身體活動,最佳狀態是能量攝入與消耗達到平衡。
很多人為了保持身材或者減重,選擇少吃或不吃主食這種飲食方式,對于長期的體重控制和身體健康是不利的。有人認為自己少吃點就可以減少運動量甚至不運動,也是“吃動平衡”,這也是錯誤的認識。
食物是人體所需各種營養素的載體,不吃會導致膳食營養素攝入不足,從而增加了營養不良的風險,降低了機體免疫力,對長期身體健康有不利的影響。身體活動是消耗能量和增強體質的重要途徑。所以“管住嘴,邁開腿”兩者同等重要、互為補充、缺一不可,多動會吃是保持健康體重的正確方式。
目前為止,人們發現的組成天然蛋白質的氨基酸只有20種,在這20種氨基酸中,亮氨酸、異亮氨酸、賴氨酸、蛋氨酸(甲硫氨酸)、苯丙氨酸、蘇氨酸、色氨酸、纈氨酸這8種氨基酸是人體必須從食物中獲得而不能在體內合成的(剛出生的幼兒還不能合成組氨酸),叫做必需氨基酸。缺乏必需氨基酸時,人體會出現發育遲緩、貧血、毛發枯黃等癥狀。
食物蛋白中含必需氨基酸的數量及種類的多少就成為了衡量蛋白質優劣的標準,含有必需氨基酸的種類、數量多,營養價值就高,這種蛋白質就稱為完全蛋白質,也稱優質蛋白質。一般說來,動物性食品,如瘦肉、奶、蛋,魚中的蛋白質都含有8種必需氨基酸,數量也比較多,各種氮基酸的比例恰當,生物特性與人體接近,即與人體蛋白質構造很相似,容易被人體消化吸收,與植物性食品大豆、芝麻和葵花子中的蛋白質都被稱為優質蛋白質。
參考文獻:
1.中國居民膳食指南2016版。人民衛生出版社。
2.高級運動營養學,丹.貝納多特著,安江紅等譯。人民體育出版社。
來源:中國臨床營養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