營養醫師不等同于營養師,更不是美食家
營養的診斷和治療,是醫院綜合治療的重要組成部分,然而現實生活中,營養醫師經常被等同于“營養師”、“美食家”、或“養生專家”。營養醫師用專業知識解決問題的同時,還要用超高的溝通能力應對患者的超范圍需求與質疑,這就是現實營養科醫患關系的顯著特征。為此,本文就社會上對臨床營養醫師的常見三大誤解加以詮釋。
誤解一:“營養醫師等于營養師”
如果沒有到正規的醫院營養科看過病,想必很多人都會出現上述誤解,把營養科的醫師等同于營養師。事實上并非如此,醫院營養科是針對不同疾病狀態下的營養問題,使用腸內營養、腸外營養、特殊飲食等方法,對患者的營養問題進行治療,以改善疾病的預后效果、減少治療費用、縮短住院時間。
出現上述誤解的人群,往往會提出讓營養師開食譜的要求,他們誤以為營養醫生解決的就是“怎么吃有營養”的問題。事實上,開具食譜是一個非常復雜的工作,首先要了解一個人的飲食習慣,例如南北方的差異、民族的差異等,其次還要根據個人的身高、體重、勞動強度、身體狀況等,綜合評估確定食譜方案,工作量十分龐大。事實上,患者要求營養醫生開食譜的愿望可以理解,但是已經超出了營養科醫師的工作范疇,并不具備可操作性。
營養醫師只能告訴患者營養原則,一天中應食用主食、肉蛋奶、蔬菜水果、油、鹽的數量,在這個原則下強調哪個不能吃,哪個少吃,哪個適當多吃。營養醫師和營養師有區別,營養醫師的專長是看病而不是開食譜,在門診開食譜也不可能實現。
誤解二:“營養醫師是醫院里的美食家”
很多人抱怨醫院營養食堂的飯菜不夠可口,而且往往歸咎于營養醫生,這是對營養醫生的另一誤解。
醫院的營養膳食與普通膳食有很大的區別,就治療膳食來說,要想達到治療的要求,就得嚴格按照流食、半流食、低鹽飲食、低脂飲食等要求制作,如此一來食物的味道和家常飯菜肯定有區別。低脂飲食的關鍵,要控制用油和動物性食品,有的患者抱怨過于清淡,但是如果不這么做,營養醫師就違背了低脂的原則。希望患者能夠理解治療飲食的特殊性,然后再追求口味的快感,我們也在改善烹制方法,以滿足大部分人的口味需求。
如何平衡健康和口味,事實上,營養醫師做了很多努力和探索。目前正在進行一個有關“治療膳食標準化”的課題,擬通過中央制備的方式,為治療膳食制定統一的標準,同時也能改善飯菜的口感,預計兩到三年內會有較大進展。
另外,一個客觀問題是,醫院營養食堂的飯菜從制作完、到盛裝、再到分發到患者手中,需要很長的過程,導致飯菜的色、香、味大打折扣。
因此,在保證飯菜品質的前提下,通過烹制技術和方法的改進,提高營養膳食的口感,也是營養醫生的努力方向。據了解,有的患者把住院期間的菜品、數量做詳細的記錄,回家以后照做,或許可以看成對營養醫生工作的某種認可。
誤解三:“營養醫師是養生專家”
雖然營養科醫師承擔很多營養健康科普宣教工作,但營養科主要針對的是疾病造成的問題進行營養治療,例如糖尿病等慢性代謝性疾病、腎病、手術后體重丟失、放化療造成的白細胞降低等。營養醫師有能力為大家做營養、健康的指導,但是養生、調理并不是我們的主業,營養醫師做的是根據檢驗結果、身體狀態等判斷營養方面的問題,為患者下營養診斷。
換言之,營養醫師面對“有病”的人,提供多種營養支持的方案,而養生和保健,面對的則是期望身體更加健康的人。營養咨詢門診中,不乏尋求養生保健的人,對此大家在汲取健康知識的時候,一定要保持冷靜的頭腦,篩選出適合自己的信息,找正規的專家團隊做咨詢,不能把所有的養生方案往自己身上“套”。